联系人:蒋经理
手机:13642363915
电话:0755-85243395
邮箱:jiang@shellbox.cn
地址: 深圳市坪山区龙田街道龙田社区龙窝二路64号鼎盛科创园A栋
你们最近刷到这张 “苹果变老脱发” 的图片了吗?从留着“锅盖头”的iPhone 8,到传闻的 “光头”iPhone 18,这“逐渐减少的发量”,仿佛见证了一个青年步入中年的历程,然而其背后却藏着苹果Face ID传感器技术的一场持久战:每一次“刘海”的缩小或形态改变,都是传感器集成效率、红外传输能力与显示兼容性突破的结果,而最终目标,是实现前设计主管乔尼・艾维设想的“单块玻璃”无缝设计,也就是让Face ID彻底隐形。
一 Face ID 的诞生:让人又爱又恨的“刘海”
2017年iPhone X发布那会儿,好多人被“看一眼就能解锁手机”的Face ID惊到了,但也有人吐槽那个“刘海”太碍眼,占了屏幕顶端一大块地方。殊不知这“刘海”里藏着当时消费电子领域最复杂的小型传感器系统,也就是TrueDepth摄像头,它正是Face ID的技术核心,也是“刘海”存在的根本原因。 TrueDepth摄像头有三个关键部分:一个红外点投影仪,能往你脸上打三万多个看不见的红外点;一个红外摄像头,专门拍这些点的变形,这样就能画出你脸的3D模型;还有个泛光照明器,黑夜里也能发射红外光,让红外摄像头看得清楚。 这套系统比当时安卓手机常用的2D面部识别靠谱得多,毕竟2D只是拍张平面照片,说不定拿张照片就能骗过去了,而3D得有真实的面部轮廓才行。随着用Face ID解锁的人越来越多,苹果越发笃定要把这个功能延续下去,还得想办法让“刘海”变得更顺眼。 二 “刘海” 是怎么一点点缩小的?
苹果用户对“全屏体验”的期待,倒逼传感器技术向“更小体积、更高集成度”演进,而每一代iPhone的“刘海”变化,都是这场演进的直观体现。 iPhone 13:“刘海”第一次变小了 2021年的iPhone 13系列,“刘海” 体积比前代缩小20%。这并非单纯设计调整,核心是传感器技术优化: 一是点阵投射器芯片面积从iPhone 12的 0.99mm²缩减至0.46mm²,减少53%,还集成了此前独立封装的泛光灯,且泛光灯芯片面积也减少48%,二者合二为一省出大量空间; 二是听筒从屏幕中间移到边框,进一步精简刘海区域开孔; 三是TrueDepth系统元件排列优化,iPhone X时代的四元件(红外摄像头、泛光照明器等)精简为三元件,布局更紧凑。 图 | iPhone 13 Pro Max 的 FaceID 模组 此外,红外摄像头与点阵投射器的基线从27毫米缩短至6毫米,虽精度挑战升级,但依托SoC算力提升,仍维持原解锁体验。 这些硬件集成、位置调整与算力支撑,让刘海变小的同时,Face ID功能不受影响,也让 “无刘海” 有了技术方向。虽然只是小幅度缩小,可至少让大家看到,让“刘海”消失不是不可能! 把“刘海”变成好玩儿的东西 2022年iPhone 14 Pro出来的时候,那个动态岛设计火了。它没把“刘海”彻底去掉,而是把传感器所在的区域(就是那个药丸形状和单独的相机孔)和手机界面互动结合起来了。比如放音乐的时候,动态岛会显示进度条;来通知了,它会弹个提示;用地图导航,还能显示路况。 看得出来,苹果为了优化体验没少花心思。既然传感器现在还不能完全藏起来,那就让它变得有用又好玩儿呗。这一变动的背后是传感器布局的优化和技术的升级:核心零件不仅都集中到药丸区域里,而且还变得更小了。 当时好多人都觉得这个设计特别有意思,连安卓手机厂商后来都学着做类似的功能。 三 怎么才能把 Face ID 藏屏下?
动态岛终究是过渡办法,苹果真正想的是把Face ID完全藏到屏幕下面,实现真正的全屏。但这里有个大难题:Face ID用的红外光,很难穿过普通的OLED屏幕。屏幕里的像素、电线这些都会挡着或者散射红外光,这样3D面部识别就不准了。 2024年前后,苹果获得的一项新专利,揭示了其解决红外传输问题的关键思路。专利文档显示,苹果提出了三种核心技术方案。 子像素选择性移除:在显示屏特定区域(对应Face ID传感器的位置),去除单个红色、绿色或蓝色子像素,形成微小的“红外通道”;同时让相邻的子像素补偿缺失的色彩,确保显示质量不受影响,比如移除绿色子像素后,周围的绿色子像素会略微调整亮度,避免出现明显的色彩断层。 布线与触摸网修改:在红外通道区域,移除原本会阻挡红外光的金属布线,并调整触摸感应网的结构,减少对红外光的散射;同时优化水平和垂直控制线的布局,创建连续的“开放区域”,进一步提升红外光的透射率。 HCSEL激光技术基础:这项方案建立在苹果此前对HCSEL(水平腔面发射激光器)技术的研究之上,通过优化红外点投影仪的激光发射方式,增强红外光的穿透能力,即使穿过显示层后,仍能保持足够的强度和精度。 这些办法的核心就是在保证屏幕好看和Face ID好用之间找平衡,不用让红外光100%穿过去,只要能保证那三万多个红外点能准确拍到脸就行。 有了专利技术,还得有工厂能做出来。把Face ID传感器塞到屏幕下面,对供应链来说特别难。听说苹果要求供应商把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直接装到OLED屏幕的背光层里,但这里有两个大问题:一是散热,屏幕工作的时候会发热,可能影响传感器;二是组装精度要求特别高,红外点投影仪的角度误差得特别小,不然3D地图就不准了。 为了这些问题,苹果也琢磨过要不要换别的生物识别技术,但最后还是决定继续做Face ID,毕竟大家用习惯了,而且它也够安全。直到现在,供应链还在优化生产工艺,这也是为什么屏下Face ID还没那么快普及的原因。 四 整个行业都跟着苹果“卷”
Face ID的进化不仅是苹果的独角戏,也深刻影响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面部识别技术路线,同时也让供应链和竞争对手都得跟着“跑”。 在Face ID出来之前,安卓手机的面部识别大多是2D的,特别容易被照片骗过去。苹果的3D面部识别成功后,三星、华为这些高端安卓机型也开始做3D识别了。比如三星Galaxy S10用了“超声波指纹+3D面部识别”,华为Mate 30 Pro也加了结构光3D识别。但这些要么在安全性上不如Face ID,要么就是传感器占的地方更大,“刘海”或者打孔更明显。 中低端的安卓手机因为成本问题,还是用2D识别多,所以现在行业里就形成了“高端机用3D,中端机用2D”的情况,苹果算是用Face ID定义了高端手机生物识别的安全标准。 苹果并非唯一追求“屏下生物识别”的厂商,小米、三星等也长期研发屏下摄像头与屏下面部识别技术,但普遍面临“图像质量”与“识别精度”的两难。以小米为例,其早期屏下摄像头机型为了让光线穿透显示屏,不得不降低对应区域的像素密度,导致拍照时出现“局部模糊”;屏下面部识别的成功率也不高,比Face ID差不少。 相比之下,苹果凭借在传感器技术(TrueDepth)和显示技术(OLED)上的积累,在屏下Face ID的研发中占据优势。其专利方案中“子像素补偿”设计,能最大限度减少对显示质量的影响,这也是其他厂商短期内很难学来的。 五 Face ID 好用,但也出过小插曲
Face ID在进化过程中,不光有技术突破,也因为安全、公平这些问题出过一些小状况,这些状况反过来也推动了技术优化,让苹果明白仅仅是“创新”是不够的。 戴口罩的麻烦 有段时间,大家出门都得戴口罩,Face ID因此遭遇了首次大规模“使用危机”——用户佩戴口罩时,面部下半部分被遮挡,3D识别无法完成。初期,大量iPhone用户不得不暂时改用密码解锁,引发不满。 苹果迅速响应,在iOS 15.4版本中推出“戴口罩的Face ID”功能:通过优化算法,让Face ID专注于用户的上半张脸(尤其是眼睛区域)进行识别。虽然这一功能的安全性略低于全脸识别(错误率略有上升),但极大提升了实用性,也体现了苹果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反馈。 安全漏洞 Face ID也不是完全没漏洞,研究人员曾经用高质量的3D打印人脸模型成功骗过早期的Face ID;还有人担心存面部数据的数据库不安全,万一泄露了怎么办。 苹果后来就通过软件更新,加强了“活体检测”,比如看看面部肌肉动不动,还把Face ID的数据加密存在手机的“安全隔区”里,就算手机被破解,数据也拿不出来。 公平性争议 2019年前后,多项研究指出Face ID存在“种族和性别偏见”——对深肤色人群和女性的识别错误率,远高于浅肤色男性。这一问题源于算法训练数据的不平衡:早期Face ID的训练数据中,浅肤色男性样本占比过高,导致算法对其他人群的面部特征识别不够精准。 苹果随后扩充了训练数据集,加入更多不同种族、性别的样本,并优化算法模型,逐步降低了错误识别率。这一插曲也让行业意识到,生物识别技术不仅要追求“技术先进”,更要摆脱偏见,“看见”所有用户。 六 离无“刘海”的全屏越来越近了
据传闻,苹果的屏下Face ID计划已进入“最后阶段”:2026年推出的iPhone 18,可能采用“打孔屏”设计,Face ID的核心传感器移至显示屏下方,仅保留一个小型前置摄像头打孔;到2027年的iPhone 19,有可能实现“全屏无打孔”,前置摄像头与Face ID完全嵌入显示屏,乔尼・艾维的“单块玻璃”愿景终于落地。 从iPhone X的宽大刘海,到未来可能的全屏,Face ID的进化其实就是传感器“隐身”的过程:通过技术进步,把需要占地方的安全组件一点点藏起来,最后实现功能和体验的完美融合。到那时候,我们可能就忘了曾经有过“刘海”。 当未来的iPhone彻底告别“刘海”时,我们或许会想起那张“发际线后移”的梗图,它不仅是用户对设计的调侃,更是技术进步的幽默注脚:每一次“发量”的减少,都是科技向“无感体验”迈进的一步。而Face ID,这个曾经因“刘海”引发争议的功能,终将以“隐形”的方式,成为iPhone最核心的安全基石。
SHELLBOX
為手機防護而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