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5G时代开始,华为就一直处在风口浪尖,不仅仅是因为华为突破了5G技术,更是因为华为在整个事件当中成为了国产科技行业的领头羊之一。与此同时,国内消费者也愈发关注麒麟芯片的处境,因为纵观整个国产芯片领域,目前或许只有华为能够扛起自研这面大旗,但无奈却因为制造方面的困难,导致华为不得不暂时转变方向。
自从5G时代开始,华为就一直处在风口浪尖,不仅仅是因为华为突破了5G技术,更是因为华为在整个事件当中成为了国产科技行业的领头羊之一。与此同时,国内消费者也愈发关注麒麟芯片的处境,因为纵观整个国产芯片领域,目前或许只有华为能够扛起自研这面大旗,但无奈却因为制造方面的困难,导致华为不得不暂时转变方向。

华为转变方向,成为“全能”企业
作为一家通信企业,华为这几年过得可以说是相当不容易。硬件遭遇了卡脖子以后,华为只能选择软件技术寻求发展,比如说对标谷歌的GMS和鸿蒙,以及云服务和现在大火的自动驾驶等等。华为也正在从一家通信企业,逐渐转变成为一个“全能”的巨头。

而对于华为来说,目前最终的应该就是华为自研的鸿蒙系统,而鸿蒙系统除了要适配手机以外,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方向,那就是智能汽车,也就是之前华为一直宣传的车机系统。
经常关注这个行业的可能会发现,小米、苹果等手机厂商准备造车,而吉利、蔚来等车企反而准备进军手机行业。并不是因为这些企业想要抢占对方的市场,而是想要通过这个方式来扩大自己的生态圈,进而更加深度的绑定用户。所以华为自然也不例外,如果自己的车机系统成功,无疑会是鸿蒙生态当中重要的一环。

不过和苹果、小米不同的是,华为并非是亲自下场造车,而是与车企合作,帮车企造车。但即便如此,华为对于智能汽车部门也是相当重视,不仅调动了大量的员工,甚至还让余承东负责相关团队。由此可见华为对其的重视程度。
华为成绩单出炉
而随着时间进入四月份,华为在汽车领域当中的成绩也随之出炉,只不过结果和预想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。

根据相关数据显示,华为在去年12月份开启预售的问界M5汽车,在今年3月份正式开始交付。之前余承东曾明确表示,华为的问界M5汽车要在3月份实现交付5000辆的成绩。不过根据实际的销量来看,3月份问界M5的销量仅为3160辆。这对一个新品牌来说虽然还不错,但和余承东的预想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。

而另一方面,华为旗下的大将之前也陆续传来了出走的消息,比如“老将”苏箐。苏箐带领的团队曾给华为带来了达芬奇架构,后来在智能汽车部门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,曾任职总裁和首席架构师职位,但如今苏箐已经正式离开华为。除此之外还有汽车部门副总裁何立洋、自动驾驶COO姜军等等。这些大将都相继离开,加入了其他的车企。

任正非真的选错了方向?
一方面是销量不及预期,另一方面大将陆续出走,这不禁让不少人怀疑,难道任正非的方向真的选错了吗?
汽车传统车企对于华为的态度在此之前早就已经有所透露了。之前在上汽与华为两家合作一事上,上汽的相关人员就认为,车机系统作为汽车的灵魂所在,如果该项技术掌握在其他人的手中,这将会大大削弱车企在行业中的竞争力,所以上汽也会因此变成一个“空壳”。这一情况对车企绝对不是一件好事。

所以这就导致了上面这种情况的出现,出货量庞大的大厂宁愿自己打造车机系统,也不会愿意与华为合作,而没有研发能力的小厂虽然愿意与华为合作,可出货量又不足。所以在造成了如今这种局面。

任正非的发展方向并没有问题,问题在于华为如何说服巨头,如何在整个合作当中表现出自身的诚意,能够最大限度方面确保双方利益最大化,或许才是华为与车企合作的关键所在。